•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 社会科学类国际交流期刊
  • 贵州省一级期刊
  •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栏目介绍

《贵州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栏文章介绍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贵州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栏推出3篇文章,分别为:北京师范大学杨增岽副教授和张琦教授的《习近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的哲学基础与理论创新》、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沙飒的《习近平科技体制改革思想及时代贡献》、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于天宇的《生产力“促动效应”视角下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

杨增岽副教授和张琦教授在文章中指出: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当代中国扶贫开发事业也进入了新时代,其鲜明标志是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的形成,其典型特征是习近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提出。扶贫脱贫的精准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结合我国扶贫开发新阶段新问题新特点而历史性地提出的。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是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在不同层面丰富和深化了相关的理论认识,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有着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更是一种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沙飒副研究员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围绕创新驱动,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进行了新一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其间凝结成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深刻揭示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核心和特征;其间蕴涵着的“问题导向”“尊重规律”“系统治理”“统筹规划”“以人为本”等思想和方法论,不仅指导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而且对全面深化改革内在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我国新时代科技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路径指导,对中国科学技术体制的完善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于天宇博士指出:马克思生产力理论认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生产力才可以破坏一个旧的社会形态,以及生产力必须达到一定的发展程度才有可能创造一个新的社会形态。英国分析马克思主义者乔纳森·休斯将此归结为生产力发展中的“破坏效应”与“促动效应”,二者并称为“革命性效应”。在生产力以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中的“一定程度”为指向的发展过程中,必须以生态关怀为前提,走既要“发展”又要“生态”的生态生产力发展道路。生产力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需要,美好生活需要是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真实需要,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思想作为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前提,体现了“发展”与“生态”的共同需要,符合生态生产力的发展目的。建设美丽中国必须依靠发展生态生产力来实现,美丽中国建设是生态生产力发展的内生动力,二者同心合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关闭